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 神经内科一区 尹顺雄主治医师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是《黄帝内经》中提及的,可想而知,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把“治未病”的重要性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现今无论是中医大家,还是西医大伽,都在致力于疾病危险因素及病因的研究,力求在疾病发病前将疾病给控制,这些大家或大伽们就是我们所崇拜的上医。上医们在前给我们引路,我们跟随上医们的脚步继续前行,过程很是艰辛,正因为艰辛,所得成果才显珍贵,为了将这些珍贵的知识传递给大家,做为医学专业人士,我们不遗余力的加强宣传教育,将毕生所学奉献给医学事业,为实现健康中国尽一份力量。
|
图1 天寒地冻,当心中风! |
时光如梭,转眼已是深秋,秋天的天气逐步转凉,在暖冷交替时节,许多老年病极易复发或出现(图1)。中风是最常见之一,其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以及治疗费用高的特点,所以医学前辈们对中风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而且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从对中风的认识到正确诊断;从发病原因的明确到如何预防;从发病机制的探索到针对性治疗,目前都获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将“上医们”艰辛付出所获得的成果传递给大家,为了让普通民众了解中风,为了能更好的预防中风发生,在中风高发季节,我们将晦涩难懂的中风知识进行科普,关爱健康、远离中风。那么如何做才能远离中风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您所陌生的“中风”!
一、什么是中风?
脑中风又叫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图2)和出血性中风(图3)。缺血性中风发病率较高,约占80%;出血性中风发病率虽相对低(约占20%),但病情多危重,其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其共同的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迅速出现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肢体无力或麻木、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
|
图2 缺血性中风 |
图3 出血性中风 |
二、中风有哪些危险因素(图4)?
|
|
图4 中风常见危险因素 |
中风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干预性因素和可干预性因素。
不可干预性因素 | 可干预性因素 |
①年龄:5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每增加10岁,卒中发生率约增加1倍; ②性别:男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③种族:黑人比白人发生卒中风险高; ④遗传因素等。 | 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②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肥胖、缺乏运动、情绪应激等; ③口服避孕药物、抗凝治疗、肺炎衣原体感染等。 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最重要的环节。 |
三、如何筛查这些危险因素?
从中风的危险因素可知,预防脑中风,最主要的是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筛查的目的亦是找出这些危险因素。因此我们除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戒烟、戒酒、减肥、加强体育锻炼、调节情绪等),避免口服致血液粘稠的药物(如避孕药等),尽量避免感染外,更重要的是定期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及颈动脉+心脏彩超、心电图,必要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上述检查方法尽早筛查出相关可控危险因素,尽早进行干预,避免中风发生。
四、多大年龄后需每年定期筛查这些危险因素?
2015年版中国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推荐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应每年进行脑中风危险因素的筛查。
五、预防脑中风的一些小建议
|
图5 如何预防中风 |
1.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必需戒烟戒酒,合理膳食(40岁以上人群建议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2.加强体育锻炼(户外活动时应注意保暖,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另应注意安全,避免跌倒),避免过度疲劳、用力过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3.注意气温变化:季节与气温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4.避免大喜大悲。
5.通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中风相关可控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心脏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高血压是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6.若突然出现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肢体无力或麻木、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的病人,应立即拨打120,尽快送往就近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