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很多医务工作者对核医学的了解认识不多,甚至谈“核”
色变,导致不敢做核医学相关检查而不能对肿瘤进行准确的定位定性定量定级,接受了不恰当治疗?恐慌源自无知,“实”事不出门,“谣”事传万里。实际上核医学相关检查所导致的辐射是安全的可控的,没必要谈核色变。
一、什么是核医学影像?如果对接触者真有伤害,谁首当其冲?
1、简言之,我们所说的核医学影像主要是指向人体内注射微量的放射性核素,通过放射性核素发出射线,从而被核医学仪器探测而进行的一种显像。
2、如果真有损害,由于累积的接触量比较多,医务人员尤其是从事核医学工作的人员首当其冲会第一时间出现损害。
二、低剂量辐射与人体健康
宇宙中充满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辐射,我们每天都在接受来自大自然的辐射,
我们称之为天然本底辐射,世界高辐射地区人均寿命普遍高于低本底地区,以最高天然辐射地区芬兰和瑞典为例,人均年度辐射剂量值为6 mSv-8 mSv,人均寿命80岁以上,而我国天然本底辐射平均剂量约3.1 mSv,国家规定的公众个人剂量限值1 mSv(公众受到的除本底以外的额外的辐射限值),即便达到额外的公众剂量限值,加上本底也仅为4.2 mSv,而我国人均寿命远远不到80岁。举此例,并不能说明辐射量越大,人越健康,但最起码能说明,在一定的较低的
辐射剂量范围之内,辐射剂量提高并没有损害人体健康。
三、如果没有原子弹,或许就是谈核热爱,而不是谈核色变
大多数民众对“核”的认识建立在原子弹爆炸以及核电站泄漏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认识上,所以一谈到“核”就认为是有危害的,而且危害是很大的。不光受检者对核医学检查有疑虑,受检者家属及有些医务工作者对核医学检查也是保
持足够距离。事实上放射性物质多种多样,原子弹爆炸以及核电站泄漏所释放的
众多放射性物质和核医学检查中常用的放射性物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不能相
提并论,而且在量上面,有天壤之别。万物相生相克,有坏的方面,就有好的方面,核医学是“核”为人类提供的宝贵的福利。
四、医院核医学科常用的“核”到底有哪些?什么情况下临床医务工作者会超过个人剂量限值?
医院核医学科用于检查的放射性核素主要为99mTc(锝)和18F(氟)这两种放射性核素。其他放射性核素都很少用于显像,所以基本忽略不计。99mTc和18F都产生γ射线。99mTc所发出的射线能量极低,主要射线能量为0.140 MeV; 18F产生的射线能量稍高,为0.511MeV,为主要防护对象。以18F为例,根据实测所得数据据计算,如果与刚刚接受完18F诊断的患者(体重按75 kg,注射量0.1 mCi/kg)在1.0 m处交谈,在假设放射性不衰减的情况下,需要接触3天左右才有可能达到个人剂量限制1 mSv,在2.0 m处交谈,需要超过8天才能超过个人剂量限值。18F和99mTc无时无刻都在衰减,而且在体内不断排泄,目前所有的用99mTc和18F进行显像的核医学检查,受检者第二天体表的辐射水平已经接近天然本底水平。普通放射性工作人员每年个人剂量限值为20 mSv ,通常管理目标值为5 mSv,两者比较,我们认为, 偶尔接触做过核医学检查的患者是安全的。
五、核医学受检者注射完药物后是否需要在核医学科留观?
我们承认99mTc和18F都是放射性核素,都能产生射线,我们所需要做的只能是保障我们所受到的辐射在个人限值以内。对于受检者家属而言,只要能
按照一般生活习惯生活,不会有超剂量限值的风险。对于临床医务人员,保持一
定的距离并尽量减少接触时间,就是最好的防护方法。让受检者在核医学科留观
只会对医务人员心理上的防护有用,对实际的身体防护并未增加明显价值,而心
理上的防护,完全可以通过心理调适做到。
六、核医学工作者尽量在核医学辐射有益无害方面多做努力
1、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药物注射量。
2、病人接受注射后,嘱患者尽量多饮水多排便,使体内多余的放射性物质及早排除体外。
3、若同一天有其他检查,优先做其他检查再做核医学检查。
4、嘱患者核医学检查当天尽量避免在人员密集处停留。
七、怀孕后跟受检者接触要不要防护,如何防护?
胎儿对射线比较敏感,经过估算,受检者家属和临床医务人员与受检者必要的接触一般很难超过1 mSv(1 mSv也是国家规定的针对孕妇的安全限值),除了减少接触时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实际上,保持乐观情绪,不恐“核”就是对胎儿最好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