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5-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表现。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误饮或误食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传播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三、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90%以上的重症和死亡病例是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四、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患者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只在人群中传播,而不会在人与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五、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2-10天,最短12-24小时,平均3-5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六、患手足口病痊愈后还会再得这种病吗?
多种人肠道病毒可以引发手足口病。人感染后只获得某种型别肠道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肠道病毒的感染仍然没有免疫力,所以患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
七、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只要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病情可以明显好转。
八、手足口重症与非重症患儿如何区分?在居家观察或门诊留观治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非重症患儿可居家观察及门诊留观治疗,给予中成药抗病毒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下列表现之一者,考虑为重症手足口病,建议家长带患儿立即诊治。
1、持续高烧不退38.5℃大于2小时;
2、惊吓惊跳;
3、肢体抖动;
4、站立不稳;
5、情绪差、嗜睡;
6、呕吐;
7、频繁咳嗽、呼吸困难及异常等。
九、家长如何早期发现孩子可能得了手足口病?
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在光亮处(或用手电筒)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查看四肢,尤其手掌、足底等部位,观察有无皮疹发生。建议及时就诊,根据医生建议治疗。
十、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一旦出现持续高热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就诊;一些退热药物有可能使病情恶化,所以千万不要自行购药服用,以免延误病情。
十一、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
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1)看护人(家长、保姆等)接触儿童前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
(2)儿童接触任何食物前均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
(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5)流行期可每天早晨起床时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十二、如何正确洗手?
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1)湿:在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5)擦:用干净的手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搞好儿童、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